本期节目我们读《重燃文学之火:在阅读课上思考自我与社会》,作者大卫·丹比。在当下这个互联网和电子媒体时代,文学还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影响吗?沉迷电子媒体的人还可能爱上阅读吗?人文教育在当下究竟还有没有必要?不读书的人如果开始读书,会发生什么?《纽约客》记者大卫·丹比为了寻觅这些问题的答案,用两年时间,驻扎在3所美国高中的文学课堂上,记录了老师们如何温柔地敲破学生们的保护壳,引领他们进入充满道德困境、意外事件、金钱、亲情、失去和死亡的文学世界。也记录了孩子们如何在尴尬和困惑中逐步进入文学文本,思考世界和人性的复杂,也摸索自己究竟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在文学课上阅读的,是赫胥黎、奥威尔、黑塞、冯内古特、陀思妥耶夫斯基、贝克特的作品,涵盖了自由、身份、权威、技术、娱乐、梦想、死亡、集权、战争等与自我和时代息息相关的主题,呈现出让文学照进生活的诸多可能性。大卫·丹比(1943-),出生于纽约,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和前影评人。代表作《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你会听到:1、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简介。2、想要阅读这本书的理由和契机。3、如何看待文学课老师们所做的工作?在当下“重燃文学之火”还有可能吗?4、精彩片段分享。5、做节目至今,对文学、阅读的认识和理解发生过改变吗?“全球文科倒闭潮”会动摇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吗?片头曲:上天桥片尾曲:Avicii - Wake Me Up主播:超哥 / 星光 / 大壹
--------
1:33:18
Vol.265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因为理想主义者还在
本期节目我们读非虚构作品《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杨素秋。这本书记录了一段真实的经历,作者杨素秋是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2020年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担任副局长,为期一年。挂职期间,她主持了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她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外部身份和视角,与政府机关部门深入接触、参与实践并记录了体制内工作的真实状况。她坚持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的理念,打破常规、亲自参与选书工作,也遭遇了各种潜规则和阻力,在她的努力下,关关难过关关过,最终,达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完成了图书馆的建设。杨素秋(1984-),中共党员,苏州大学文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2020—2021年在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担任副局长。挂职期间主导建设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被誉为“公共选书人”。你会听到:1、作品的主要内容、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分享阅读感受和作品优缺点,如何看待对这本书“文不对题”的评价?它够格成为豆瓣2024年度图书Top1吗?3、精彩片段分享。4、如何回答“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个问题?图书馆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什么叫理想主义者?片头曲:上天桥片尾曲:Bookends - Simon and Garfunkel主播:星光 / 超哥 / 大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