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精神科,还有包括更广泛的心理疾病的病人来讲,遵医嘱的效能是最差的。”当北京安定医院的姜涛医生说出这句话时,他已经在精神科临床一线工作了三十余年。精神疾病常被社会标签所笼统定义,但对医者而言,它首先是具体的人的痛苦,是关系的断裂,也是社会转型在个体生命中的真实落点。本期节目从姜医生的新书《安定此心:我当精神科医生的12000天》切入,回望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中国精神诊疗图景演变:从以精神分裂症为主要诊治对象,到情绪障碍成为更突出的议题。姜涛医生从临床视角指出,社会因素如同扳机,扣响了个体潜在的生物易感性。学业竞争、家庭期待、信息过载……层层压力最终在脆弱的青少年身上显现为头痛、胸闷、失眠等躯体化症状。当情绪沉入身体,它会以怎样的方式被呈现、被误解?精神疾病如何分类,它与“心理疾病”的边界在哪里?为什么精神科病人往往最难“遵医嘱”?作为一个普通人,又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专业帮助?本期节目,我们回溯了精神疾病的发展历程与诊疗方式,也探讨了家庭与社会在疾病康复阶段扮演的角色。希望你在高压时代中,仍能找到“安定此心”的力量。*本期内容所涉及的疾病诊断、治疗、用药内容,均为说明性内容,不构成任何诊断、治疗和用药建议,如有相关问题请大家及时前往医院就医,谨遵医嘱。【本期对谈】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嘉宾:姜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知名专家)【收听指南】01:36 三十年间疾病谱系演变:从精神分裂症到情绪障碍06:00 进入精神科行业:身份标签、误诊年代与诊断标准的接轨12:09 精神疾病的基本分类,以及它和心理疾病的区别在哪里16:07 从厌食症到强迫症:沉淀成疾的社会压力23:39 情绪困扰往往来自社交关系与家庭关系29:01 双向情感障碍与抑郁症:如何区分、为何容易误诊34:42 躯体化反应、轻躁狂与兴奋的边界41:04 谨遵医嘱,对个体来说真的很重要46:02 精神科的诊断依据:面诊为主,量表为辅47:41 精神科的相关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55:33 药能治症,家能治根:精神康复的另一半工作58:12 合理自我认知,理性应对外界,规律生活运动【工具箱】01 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02 《安定此心:我当精神科医生的12000天》是一部医生与患者彼此守望的心灵旅程。它告诉我们:焦虑、抑郁等精神困境并不可怕,它和其他疾病一样,有迹可循、可以治疗;真正的理解,始于看见;真正的治愈,来自接纳与和解。 姜涛写下的不只是疾病,更是关于希望、理解与陪伴的信念:愿每一个在黑暗中挣扎的灵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口;愿我们学会在看见他人伤口的同时,也接纳自己的脆弱。本书预计于2025年12月底发布。03 《陪你到清晨》纪录电影把镜头对准了北京安定医院住院部里的少年患者,他们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有人精力无法集中,有人更是在自残,还有人一直念叨着想自杀。片中的孩子们并非天生异类,可他们的心理此时出了问题,亟待治疗。医生、心理治疗师、老师每个人都在尝试陪他们一起走过那段“黑夜”,直到清晨来临。04 精神科领域常用的诊断体系主要有三套:ICD(国际疾病分类)、DSM([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CCM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它们的目标一致——提供可重复的诊断标准,但来源与使用范围不同。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这些诊断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它们会随着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和更新。【相关往期】Vol.227|人即自由:你可以脆弱,也可以随时搭建生活|嘉宾:刘擎Vol.234|社会病理学:重建现代社会的新常识|嘉宾:孟庆延Vol.150|社交距离:现代社会的孤独起点|社会病理学Vol.108|精神危机:现代生活的意义,究竟去哪儿了?【关于我们】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思考。「东腔西调」是一档由爱道思EIDOS制作播出的轻文化播客,每周五更新,不定期加更,感谢你的收听。你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三联中读、荔枝FM、虎嗅等平台找到我们。欢迎关注、评论、转发,我们真诚感谢所有反馈,同时也期待更多脑洞。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微博、B站、抖音、视频号:东腔西调听友群:添加小助手eidos000(备注「播客」)今日头条:东腔西调图文志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