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ner im RedaktionsNetzwerk Deutschland
Écoutez 文化遗产 dans l'application
Écoutez 文化遗产 dans l'application
(26.581)(171.489)
Sauvegarde des favoris
Réveil
Minuteur
Sauvegarde des favoris
Réveil
Minuteur
AccueilPodcasts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Podcast 文化遗产
Podcast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ajouter
世界文化文明历史,遗产溯源,探寻今昔变迁。每周三共赏“文化遗产” Voir plus
世界文化文明历史,遗产溯源,探寻今昔变迁。每周三共赏“文化遗产” Voir plus

Épisodes disponibles

5 sur 24
  • 教科文世界遗产名录:尼姆有望榜上有名
    法国南部城市尼姆的标志性建筑——方形神殿,申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而今年,有理由相信它能榜上有名。 法国南部奥朗日的古罗马剧院、加尔省的古罗马水道桥——加尔桥、阿尔勒的罗马古迹……都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可让人闹不明白的是其中,没有尼姆独一无二的古罗马遗迹。尼姆的申请在 2018 年以一票之差功亏一篑,今年九月教科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在沙特阿拉伯对它进行再次审查。申请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加入,由法国的 49 个已经列入名录的遗址和全球 1125 个古迹组成的、著名的世界遗产俱乐部。那这次申请有机会通过的原因有哪些呢?今天我就带大家来看一看吧!申请更为明确尼姆在上一轮提交的申请名为“现代的古代”,批评者认为申请不够明确:强调的不是罗马古迹本身,而是它自十八世纪以来对城市的风格和规划的影响。这一次的申请直奔主题,点名了这是历史古迹,而且是唯一的,主推又名卡雷之家( Maison Carrée)的方形神殿!独一无二的古迹法国新任常驻联合国教科文代表 Philippe Franc 说:“城堡有很多,但只有一个方形神殿”。在整个罗马帝国,很多像方形神殿这样的神庙都是在奥古斯都皇帝统治时期(公元前 27 年至公元 14 年)建造的。但是没有一座像它那样经历了十几个世纪,几乎是完好无损地流传至今。这是个小小的奇迹,因为自建好就一直不断地重复使用,作为罗马的执政官邸、住宅、马厩、教堂或博物馆。对于法国文化部世界遗产代表团团长布鲁诺·法维尔( Bruno Favel)来说,毫无疑问:“这座建筑与埃及金字塔、柬埔寨吴哥窟和尼亚加拉大瀑布齐名。”大使们的工作尼姆市市长Jean-Paul Fournier批评:上一次,法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的大使没能胜任这项工作。他的继任 Véronique Roger-Lacan “很好地捍卫了申请,她是名真正的战士”,尼姆市负责教科文世界遗产名录事物的副市长 Mary Bourgade如是说。5 月初刚刚任命的新大使 Philippe Franc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上任一个月,他就出现在尼姆街头,既是来发现他捍卫的古迹,又是为出席支持方形神殿申请的重要晚会。这位外交官坦言:“已经开始游说法国的欧洲合作伙伴了”。更好的协商在得到教科文世界遗产委员会21名委员的通过之前,申请方会收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的一份意见书,提出的意见并不总是被采纳,但却至关重要。因为理事会推荐古迹列入或不与列入名录。 2018 年时,理事会就曾建议“推迟”尼姆的申请。对此,法国文化部世界遗产代表团团长遗憾地表示:“法国并不同意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的意见。因为这份建议有很多不足之处”。这是自然的,可还是要尽可能多地把所有的胜算都放在自己这边也是个好主意。尼姆市长周围人员的解释,“这一次,文化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尼姆市,就申请内容建立了上游信息合作关系”。正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 建议在申请中突出方形神殿,而且只强调它。理事会的意见书将在“六月底,七月初”公布。民选代表和市民的参与南法另一座古城阿尔比市的市长Stéphanie Guiraud-Chaumeil也说“如果得不到市民的支持,就无法赢得这场战斗”,阿尔比的主教城就是在经过漫长的申请程序后,才终于在 2010 年名列世界遗产名录。它所在的奥克西坦尼大区文化事物总监 Michel Roussel就认为,申请中民选代表的参与至关重要。在尼姆,毫无疑问:民选代表在市长和专门负责申办的副手Mary Bourgade的领导下正在全力以赴。部分市民也热情支持:月初,就有500 人参加了在尼姆城市剧院举行的支持古迹申遗的晚会。申遗活动的教父 Franz-Olivier Giesbert 当天晚上就上传了一条传递信息:“加油,我们会赢的!” »
    07/06/2023
  • 法国天主教举办《教堂之夜》保固教堂文化遗产
    各位听众,法国可说是以天主教立国的国家, 6 月 23 日到 7 月 3 日,法国将在各地举行2023 年的《教堂之夜》活动。  法国的《教堂之夜》做些什么呢? 《教堂之夜》活动创建于 2011 年,已经举办了数年,为期一周,旨在尽可能广泛地打开教堂的大门。 参与第十二届教堂之夜活动的著名的造型师、赞助商和视觉插画家约翰卡斯特巴甲( Jean Charles de Castelbajac) 在其个人的 Instagram 视频演示中,解释了他之所以参与的动机,他说:“我希望教堂之夜将成为所有人的夜晚。” 他特别提到他希望突出“这种形式的属灵节庆日”的意愿;节庆日提供了一个“聚集的场所”。 天主教堂敞开大门 确实,正是在这种聚集会面和重新使用分配教堂的想法中,这个晚会最初是由阿尔比大主教让·莱格雷兹 (Jean Legrez) 主教设想的。 对他来说,正如他在活动专用网站上所描述的那样,“这是通过我们的教堂可见的教会团结和生动体现的强烈标志”。 这个想法源于 2007 年在卢森堡创建的“大教堂之夜”,该活动本身是参照博物馆之夜发起的。 这个教堂之夜被认为是在国家层面振兴这些宗教聚会的建筑。 从2017年起,这项活动延长至一周,鼓励法国所有教堂向公众敞开大门并提供娱乐活动。 基于观察到法国教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堂,经常大门关闭,教堂之夜旨在成为一个节日活动,旨在扭转这一趋势。 法国的天主教会在这个项目的倡议下,创造了一个游客、教区居民以及「艺术家、好奇的人和好奇的人」之间分享的时刻。 教堂之夜包含一些宗教艺术活动 “教堂之夜是体验沉思时刻的可能性,这要归功于在各个方面的艺术活动的表现”,这是在教堂之夜的网站上提供的特别解释。 它围绕着宗教建筑,“历史和根源之地”,参与者可以见面和互相交流想法。 XXX 这种会晤聚集是通过各种宗教活动(例如:祈祷时间、歌曲、阅读等)或非宗教活动组织的,例如手持烛光下进行的参观活动,或者当代艺术创作的展览。  举办这项活动目标是向所有围绕其宗教和文化层面出现的人打开教堂的大门。 自 2011 年以来,估计有 7,000 多个教会至少参加过一次活动,即全法国的六分之一教堂参与。 2022年,89个省份参与这项属灵活动。 今年 2023 年,估计全法国应该有 700 座教堂参加这项活动。 第 12 届教堂之夜活动包括三个提议的主题:Saint-Jacques-de-Compostelle 的朝圣之路、 Thérèse de Lisieux 的朝圣之路,以及非常受法国民众欢迎的人物布列塔尼的圣人 Saint Anne的朝圣之路的活动。活动时间为6月23日至7月3日。 它由相关的市政府和法国遗产保护协会提供协助超过一半的计划组织工作,期盼每年能汇集更多的观众。 
    25/05/2023
  • 法国留在越南许多殖民时代建筑濒临倾圮
    各位听众,法国当年撤离其至民国--越南后,留下一些殖民时期的法式越风的建筑物。如今,这些在越南河内的殖民建筑的房屋许多濒临倒塌的危险,拯救文物古迹建筑也成了当地的热门话题。  在越南,我们可以看到数百座装饰艺术风格混合越南风格的法式建筑,这些在在都证明了法属印度支那前首都的历史,但现今,由于缺乏政治上的推动力,这些历史性的老建筑物,可能会因缺乏重整翻新而消失。 它曾是一个“浪漫”的地方 一位名叫阮孟智(Nguyen Manh Tri)的越南男子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他从小就珍爱自己家人居住的这幢法国殖民时期的房子,如今正摇摇欲坠,这就像河内的许多其他房子一样,因为缺乏适当的翻新计划。  47 岁的阮孟智对法新社说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记得那是一座宏伟的房子,”,他凝视着他居住的这个 1930 年代建筑,装饰艺术风格混合了越南元素。现在外立面的墙壁被划破了裂缝,屋顶的瓦片脱落了,里面的木楼梯在岁月和潮湿的重压下已经翘起来,弯弯曲曲了 这些见证了法属印度支那前首都殖民地历史的数百座房屋,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但由于缺乏翻新或保护它们的政治意愿,它们以后有可能就会坍塌回归尘土。他们的居民生活在狭窄的环境中,受湿度和外界噪音的影响,如果情况没有改善,由于存在倒塌的风险,他们将不得不搬家,建筑师们如此警告说。 尽管,阮孟智对这里情有独钟,他还是决定尽快离开这座破旧的老房子,与妻子和两个孩子一起在河内的现代公寓安顿下来。 XXX 而且他认为自己现在处于无法摆脱的境地,他惋惜的说:“我们无法摆脱这种情况。这是一个“浪漫”的地方。” 如今,在越南首都繁华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法国殖民时期房屋的外墙隐藏在一些咖啡馆、面馆或时尚精品店的后面。  大多数这些建筑是由法国人建造的,但其他许多建筑则是由当地建筑师建造的,当时他们目的是在殖民时代为他们更富有的越南同胞提供住所。 史悠久的城墙 当法国人 1954 年撤离越南时,越南共产党政府没收了数以千计的房屋,将它们变成了办公室,而对于其他建筑物,则要求业主与能够在那里定居的贫困家庭分享它们。 尽管条件恶劣,但一些私人房主继续紧抓着那些充满历史的墙壁,不知道他们的屋顶还能用多久。 65 岁的老屋居民黄钟翠(Hoang Chung Thuy )说:“我一直住在这里,所以我不想搬到其他地方.”他与其他十户人家合住这栋三层楼的殖民建筑;这里有一家海鲜餐厅,一家服装店精品店和一家茶柜台。 黄钟翠坚持说:“那些建于20 世纪初的建筑……每 20 或 30 年就需要不断翻新和维护,而且不能拖延,否则就会太迟了,会坍塌殆尽!” 但邻居之间却迟迟无法达成协议,来重修这些历史悠久的古老墙壁。 2015 年,由于一栋建于1905 年、住着 20 人的房屋倒塌,造成两人死亡。 根据黄钟翠的说法,越南当局在 2013 年采取了保护措施,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意愿,大部分殖民时代的房屋被夷为平地。  今年 4 月,河内市政府曾经宣布打算出售其中的 600 套房屋,几天后又撤回了这一计划。 经过几次的转变,市政当局现在似乎回心转意,决心保护其古迹遗产,并在今年初将大约 1,200 座殖民时代的房屋列入遗产保护名单。 置装费还为自己设定,到 2025 年翻新 60 间的目标。但考虑到需要空置房屋的工作规模,而且得努力与居民进行长期讨论,以说服他们搬家。 为此,越南当局花了十年时间,才开始进行他们的第一个耗资百万美元的翻新工程。 负责河内还剑的中心区管理的专业建筑师的范团龙有信心的表示,河内决心让老房子恢复往日光彩。而今天,面对这些文物古迹建筑坍塌的紧急情况,他毫不犹豫地肯定说:“我们试图通过使用传统的材料和改造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它原有的元素和建筑价值”。  
    17/05/2023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加强对涉险艺术工作者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5月4日在“世界艺术与文化峰会”召开时发布报告,呼吁各国加强对身处险境的艺术工作者和文化从业人员的保护。此外,教科文组织还宣布将投入100万美元,用于在超过25个国家资助倡导艺术自由的项目。 据该报告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新出版品《捍卫创意之声》强调出,武装冲突、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加剧了既有的脆弱性。艺术工作者面临多种威胁,例如:线上和线下骚扰、严重收入损失、法律起诉、暴力、审查、噤声等等。由于脆弱的法律地位,他们往往缺乏基本安全保障。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度《重塑创意政策》报告提到,教科文组织2005年《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152个缔约国中,仅27%已设置艺术工作者安全空间,或为其提供支持;仅53%设有独立机构受理关于违反或限制艺术自由的投诉,或开展相关监测。因此,报告建议国际社会根据教科文组织在冲突期间保护艺术工作者的经验——如近期在伊拉克、乌克兰和也门开展的行动——制定有针对性的援助措施,以保护和促进紧急情况下的艺术自由。教科文组织已在新闻自由领域实施全球行动计划十余年,报告也建议国际社会充分利用有关优秀实践。按教科文组织网站新闻介绍,这份报告特别建议三点如下: 承认艺术工作者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弱势群体,对紧急情况下的艺术自由开展全联合国范围的监测。 为艺术工作者的安全提供合作支持,并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艺术作品和文化空间。 为司法和法律从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能力建设,通过调查和起诉行动保护艺术工作者。据悉,近期案例已经证实紧急实用措施的重要性,这些措施包括艺术自由相关培训,临时艺术驻留计划,对文化专业人员的临时财务援助,加快签证发放和在疏散和重新安置计划中优先考虑艺术工作者,特别是女性创作者。投入100万美元以提升对艺术工作者的保护为了提高艺术工作者应对紧急情况的韧性,报告还建议强化法律框架,在法律层面优化对艺术工作者地位的认可。在这方面,教科文组织今天宣布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什伯格计划”中额外拨款100万美元,资助项目涉及超过25个国家。据指出,其中13个项目由政府领导,包括:阿根廷、科特迪瓦、智利、吉布提、加纳、肯尼亚、马拉维、纳米比亚、尼日尔、蒙古、塞内加尔、津巴布韦,以及“中美洲一体化体系/中美洲教育文化协调”(CECC-SICA)成员国(哥斯达黎加、伯利兹、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在内的国家的政府将得到技术援助以制定法律、法规或政策,帮助艺术工作者和文化专业人士拥有艺术自由、体面工作及提高其地位。另外12个项目则由后列非政府组织主导:Valerian Gunia 青年戏剧艺术家联盟(格鲁吉亚)、Pensar研究所(巴西)、CICADA(柬埔寨)、国际笔会(肯尼亚、马拉维、南非、乌干达、赞比亚)、Gerar创意中心(埃塞俄比亚)、捍卫妇女和人民协会(安哥拉)、文化发展(多哥)、Ikirenga艺术自由倡议(卢旺达)、Meemz艺术倡议(也门)、希望行动(苏丹、南苏丹)、Safe Havens(全球)、Freemuse(全球)。它们都将受益于资金援助,以进行与艺术自由和艺术工作者地位相关的培训、宣传、监测或研究
    10/05/2023
  • 世界第八大奇景圣米歇尔山 在人工超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口中
    各位听众,联合国认定的人类世界文化遗产美丽景点,也是排名为世界第八大奇景的《圣米歇尔山 le Mont-Saint-Michel 》。这个位于法国北部的世界珍宝美地,在历史上一直有着“妾身未明”的困扰,它究竟应该归属于诺曼底地区,或是布列塔尼呢?这个争议性话题,几个世纪来,经常让抢夺所有权的这两个地方的居民拉扯、争闹不休。现在,在新科技发明下产生了一种令人疯狂,会聪明找答案并与人聊天、对话的人工超智能机器人 :ChatGPT。于是有看官出了个点子:何不请这位能够解闷的机器人同伴来回答这个问题呢,反正没有被不满意的一方打耳光的风险问题,机器人嘛!那么,这个《瞎GPT》超智能聊天机器人怎么回答这个历史棘手问题呢?它的答案是否令当地民众满意呢?以及是否能让全球慕名而来的那些朝圣之旅观光客满意呢?  在法国电视第三台替大家询问这名人工智慧超级聪明机器人《瞎GPT》先生的结果,它告诉我们的是:“勒库埃农(Le Couesnon)河流 在他的疯狂中,将圣米歇尔山放到了诺曼底地区......但在他的理性中,还是将把它还给了布列塔尼地区”。 看来,即使是关于圣米歇尔山最著名的说法也未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好了,最聪明的超级智慧科技机器人似乎也无法给予大家满意的答案,那么到底究竟是谁拥有这个“世界第八大奇迹”呢? 建于 8 世纪初的这个世界第八大奇景--圣米歇尔山,它的名字跟基督徒所念的圣经中那位天使长的名字相同,叫:圣米歇尔。圣米歇尔山坐落在距离法国海岸几百米的一块巨大岩石上。 它是由当时诺曼底阿夫朗什教区的创立管辖规范的。 然后,在各种政治分歧当中,它的行政管辖区,有时让步,归属于布列塔尼地区,有时就被分配,让给了诺曼底地区。 从 12 世纪开始,有文本记录证明这座奇山是属于诺曼底地区的。 然而,900 年后,这两个地区之间就其归属的问题,仍继续吵闹不休。  对于超智能的人工聊天机器人 ChatGPT来说,美妙非凡的圣米歇尔山是属于诺曼底 但是,既然靠人类,无法在他们之间做出决定,于是一些科技新官的好事者,就带着大家来求助于最近新诞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ChatGPT,这是一种应该能够帮助人类解决困境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吧!?我们姑且称它为:《瞎GPT》先生! 当这位人工超智能《瞎GPT》先生被问道:“圣米歇尔山位于哪个地区?”它斩钉截铁回答说:“圣米歇尔山位于法国诺曼底地区”。 但是,它也不忘提到:它靠近布列塔尼地区。 那么你可能因此会说,这位人工超智能《瞎GPT》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诺曼底人咯? 不过,当我们继续问这位瞎先生:圣米歇尔奇景属于哪一个地区时,答案就显得不那么正式了。 这位超智能先生回答说: “圣米歇尔山位于诺曼底海岸,但它的历史与邻近的布列塔尼关系密切,不可分(...) 这位超智能者还说:今天,圣米歇尔山被认为是诺曼底的标志性遗址,但它也被认为是布列塔尼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上的一个重要象征”。 我们针对这主题,越是对这位超智能瞎GPT》先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它的回答就越不清楚了。 即使原则上,机器人先生无法体验人类的感情,但我们仍能感觉到它立场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不冒犯、不得罪任何人,无论是诺曼底人,或是布列塔尼人。 它会回答说: “归根结底,我们可以说,从行政和地理的角度来看,圣米歇尔山是属于诺曼底地区,但它的历史和文化受到诺曼底和布列塔尼两个地区的影响。因此我们很难确定圣米歇尔山是属于诺曼底或是属于布列塔尼地区的。”哇!这个聪明的超智能机器人两边都不得罪的回答我们! 最后,即使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我们也不确定在探索世界第八大奇景《圣米歇尔山》身份的真相方面,是否更向前迈进了一步!? 然而,经过这次非常深入的对话和精心调查,并鉴于超智能《瞎GPT》先生给出的答案,含糊不清,没有明确的立场,我们至少可以证明ChatGPT 超智能聊天机器人比布列塔尼人,更像诺曼底人,更懂得掌握外交辞令!  
    03/05/2023

À propos de 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文明历史,遗产溯源,探寻今昔变迁。每周三共赏“文化遗产”

Site web du podcast

Écoutez 文化遗产, RMC Info Talk Sport ou d'autres radios du monde entier - avec l'app de radio.fr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Téléchargez gratuitement et écoutez facilement la radio.

Google Play StoreApp Store

文化遗产: Radios du groupe